熱點
人與熊相愛相殺

中國慈善家 · 2023-10-27

  為了保護棕熊,必須殺死棕熊。

 

  身披熊皮、第一次參與慶典的小女孩。

 

  一只幼熊好奇地看向鏡頭,母熊則在后面默默注視著它,熊保護幼崽的意識極強。

 

  夜幕下,熊在垃圾堆中翻找符合它們胃口的食物,這是人類為它們準備的“自助餐”。

 

  每到圣誕和新年,來自羅馬尼亞各地的人們匯聚到大城市,身穿真正的熊皮在舞臺上展示他們的傳統舞蹈,希望借此驅散邪靈,迎接新的一年。

 

  荷蘭攝影師大衛·哈普(David Hup)至今還記得第一次在羅馬尼亞遇見棕熊時的場景。

  那是在特蘭西瓦尼亞南部,距離布拉索夫大約一小時車程的一個露營營地。傍晚時分,附近的居民陸續聚集到這里。人們閑談著、喝著啤酒,等待太陽落山,也等待著一場即將開始的盛宴。

  夜幕降臨,熊來了。它們緩緩地從林間探出頭,熟練地走向營地的垃圾桶開始翻找食物殘渣:水果、巧克力、漢堡、融化的冰淇淋和餅干碎……那是人們特意留給它們的“自助餐”。

  一時間,營地沸騰了。人們尖叫著、歡呼著,遠近的狗也都狂吠起來。大家打開車燈、點燃煙花,晃動著手電筒,一起觀賞這群巨大的、毛茸茸的食客大快朵頤。

  眼前的一切讓哈普震驚到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簡直是一個瘋人院!”

  這是哈普在羅馬尼亞的第一次“尋熊之旅”。2017年,他和搭檔米歇爾·范·諾彭(Michiel van Noppen)慕名來到有著“歐洲最大棕熊集中地”之稱的羅馬尼亞。他們走進人跡罕至的森林、山谷,希望能拍攝到一些棕熊的精彩照片,卻始終一無所獲。直到旅行的最后一天,他們發現了這個營地。

  “在營地的那個夜晚真的可以說改變了我的人生。那一刻我就知道,我必須要把這個故事記錄下來!惫諏Α吨袊壬萍摇氛f。

后院里的熊

  橫跨中東歐、綿延1500公里的喀爾巴阡山脈有著歐洲大陸最大、也是最后一片未被破壞的原始森林。這里盛產的山毛櫸、橡樹和野生果樹讓羅馬尼亞成為了棕熊絕佳的棲息地,官方統計有超過6000只棕熊生活在此。然而,隨著近年來各種合法或非法的砍伐,這片自冰河時代結束就存在的森林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棕熊的棲息地越來越小,為了尋找食物,它們不得不向山腳下的村莊遷徙。

  自從在營地第一次見到棕熊,哈普和范·諾彭就徹底被迷住了。此后的幾年,兩位年輕的攝影師利用工作、學業之外的幾乎所有業余時間,一次又一次回到這里。

  在羅馬尼亞,找尋熊的蹤跡并不困難。

  每年的夏季和秋季是棕熊頻繁出沒的季節。每個夜晚,它們在喀爾巴阡山脈周邊的城鎮、村莊四處游蕩,以人類的垃圾為食,為之后漫長的冬眠積蓄能量。地處偏遠的山區,晚間的娛樂活動有限,在為數不多的酒吧和餐館關門后,垃圾桶附近就成為了鎮上最熱鬧的地方。

  在這里,人與熊之間幾乎已經形成了某種默契:“人們通常每天晚上8點出門扔垃圾,那么棕熊就會在9點準時出現!弊鳛樘籼薜氖晨,聰明的棕熊們很清楚哪里有自己愛吃的食物,“它們幾乎每晚都會走同樣的路線,會去自己最愛的院子翻找最愛的那個垃圾桶”。

  于是,很多個夜晚,哈普和范·諾彭蹲守在鄉間的街道,設置好紅外相機,靜靜地等待著棕熊的出現。

  即便是守錯了地方也沒關系。狗是他們最好的指引——在特蘭西瓦尼亞,幾乎家家都會養狗看家護院!叭绻行艹鰶],狗會第一時間叫起來。先是一只開始狂吠,緊接著你就會聽到第二只、第三只……此起彼伏,仿佛一支管弦樂團,然后你循著聲音找過去就是了!惫招χf。

  但拍攝起來就沒那么簡單了。每到一個地方,他們總要先花上好些天觀察當地熊的習性:喜歡吃什么,通常幾點出沒,哪里是最常走的路線……然后在它們的必經之路上精心選擇放置相機的位置!坝袝r候你把相機裝好,熊卻繞開走了。它們對相機也需要有個逐漸適應的過程,所以想要拍下好的照片真的很難!惫沼X得,這是拍熊最大的挑戰,“大家都看過棕熊的照片,但我們希望能拍到它們更有趣、更特別的一面。有時候,一張照片可能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

  聰明的棕熊不僅會在垃圾桶里覓食,會繞開隱藏的相機,也會從窗戶跳進小學教室,或是闖入居民家中把主人收藏的威士忌喝個精光。

  “本地人似乎已經對這樣的生活習以為常了!惫赵H眼看到,一位司機在路上遭遇棕熊,依然毫不在意地下了車,而熊就在距離他兩米遠的地方走來走去。哈普在阿姆斯特丹一個人口稠密的社區長大,這樣的場景是他從未想過的。

  當然,也不總是這樣和諧。

  東喀爾巴阡山脈大部分位于羅馬尼亞境內,覆蓋著廣袤的原始森林,這里是歐洲超過半數熊的家園。

  棕熊是歐洲大陸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盡管如此,它們中的絕大多數亞種高達90%的膳食能量來自植物,如漿果、花草、蘑菇、橡子和松果等。10厘米長的爪子是它們獨特的“生存裝備”——幫助它們挖掘土壤里的根莖、昆蟲和腐肉,打碎蜂巢獲得蜂蜜,或是下水捕食鮭魚。顯然,棕熊是喀爾巴阡山脈生態系統中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關鍵物種。

  然而,隨著棕熊越來越多地進入人類的生活,這一切都在發生改變。垃圾桶里的美食讓棕熊們適應了新的“食譜”,它們愈發對人類提供的食物產生依賴,逐漸失去了在自然界覓食的動力。

  與此同時,長期與人類的“親密接觸”讓它們失去了對人類的敬畏,繼而變得更為大膽且具有攻擊性——農民圈養的牛、羊、豬等牲畜成了它們經常襲擊的對象,追擊村民、游客的新聞也屢見不鮮。羅馬尼亞環境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1年,共發生了154起熊襲擊人類事件,造成158人受傷,14人死亡。

  如今,在羅馬尼亞的很多地方,棕熊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已成為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不堪其擾的牧羊人不得不將羊群趕到山脊更高的地方,以躲避潛在的風險。為了阻止棕熊進入住宅和花園,有的鎮上已經給每棟房屋和垃圾堆都安裝了電網柵欄。

人與熊的相愛相殺

  盡管棕熊給人們帶來了種種麻煩,但毫無疑問,對羅馬尼亞人來說,熊早已是這個國家歷史文化與社會生活中長期存在的一部分。

  羅馬尼亞人與熊的淵源可以追溯至數千年前。在羅馬尼亞人的祖先、古代達契亞人(Dacians)看來,熊是掌管雷電與天空之神扎爾莫西斯(Zalmoxis)的化身與使者。作為達契亞人信仰中最高的神,他教導人們如何獲得不朽和幸福。

  進入中世紀,隨著基督教的興起,獅子作為《圣經》中的動物之王取代了熊原有的神圣地位。在部分教會的宣傳之下,熊一度被一些人視為邪惡與野蠻的象征。而另一方面,騎士和貴族們開始將獵熊作為能夠證明勇氣與男子氣概的消遣活動。

  在羅馬尼亞北部城市科馬內斯蒂一年一度的冬季節日里,身披熊皮的男孩即將登臺表演,他的父親在為他進行最后的整理。這種以“熊之舞”辭舊迎新的冬季傳統源遠流長,節日中使用的熊皮可能已經有幾代人的歷史了。

  據史料記載,上世紀40年代,羅馬尼亞約有1000只棕熊。游牧民族羅姆人相信熊是可以治愈疾病的“神獸”。他們剪掉熊的爪子、鋸掉牙齒,訓練熊在集市上跳舞、給人“按摩”——廣為流傳的說法是,讓熊坐在身上可以治療背痛,而熊油更是對治療風濕病有奇效。

  不過,羅馬尼亞之所以會成為近代以來“歐洲棕熊密度最高的國家”,除了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條件和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還與一個人密不可分,那就是羅馬尼亞前領導人尼古拉·齊奧塞斯庫(Nicolae Ceauşescu)。

  作為狂熱的狩獵愛好者,齊奧塞斯庫尤其癡迷獵熊。他下令禁止狩獵,只有他和他的親信、客人除外。為了獵殺到足夠多、足夠大的熊,他想盡一切辦法擴大棕熊種群,比如在森林里建起投喂站,一天三次喂食捕來的熊崽,等它們長大后再放回野外供他射殺。

  很難說齊奧塞斯庫究竟獵殺過多少只棕熊。舉行狩獵派對、乘坐直升機高空掃射、用大塊生肉做誘餌……他用各種方式提高棕熊的成長速度和成活率,也用各種方式獵殺它們,一天射殺幾十只是常事。為了標榜自己的英勇與偉大,他甚至建起了一個狩獵博物館專門展示那些巨大的熊皮和熊頭,今天的人們仍然可以在那里欣賞到他的戰利品。在他執政的近25年間,羅馬尼亞的棕熊數量翻了一番,超過了7500只。

  在喀爾巴阡山區,人與熊共存了數千年,也相愛相殺了數千年。直到今天,羅馬尼亞的許多地方仍延續著以“熊之舞”辭舊迎新的冬季傳統。每年12月底,村鎮上的男女老少會身披重達50kg的熊皮、戴著熊頭,沿街游行,隨著排笛和鼓樂盡情起舞。人們以這樣的方式驅趕邪靈,祈求新年的幸福和豐收。

  如果說在營地的那個夜晚令人震驚難忘,這樣壯觀的場面帶給哈普的更多是困惑!耙环矫,你看到人們以這樣古老又獨特的民俗儀式表達對熊的敬畏與崇拜之情,所有人沉浸在歡慶喜悅之中;而另一方面,你看到他們身上穿戴的熊皮——那是一只只真正的、死去的熊。這是一種雙重體驗!惫諏Α吨袊壬萍摇氛f。

  懷著矛盾又復雜的心情,哈普用鏡頭記錄下了這一切:他拍下了廣場上的“群熊亂舞”,拍下了即將登臺表演、裝扮成馴熊師和小熊的父子倆,也拍下了身披熊皮、第一次參與慶典的小女孩——半夢半醒的女孩以她純真的、湛藍色的眼睛,直直地凝視著鏡頭,這一瞬間讓哈普幾乎流下眼淚!斑@是我最喜歡的照片之一,羅馬尼亞人與熊之間強大的、復雜的聯結都在其中了!

一場商業、法律、輿論與科學的博弈

  “一開始,我覺得這只是一個棕熊從森林里出來覓食的故事。一旦開始深入挖掘,你會發現事情遠非這么簡單!被仡檸啄陙淼呐臄z歷程,哈普告訴《中國慈善家》。

  近年來,針對棕熊的管理和保護一直是羅馬尼亞各界激烈爭論的議題。

  自1989年齊奧塞斯庫下臺后,羅馬尼亞對于棕熊的管理不再那么政治化,轉而變得日趨商業化。盡管自2007年羅馬尼亞加入歐盟后,開始限制年度狩獵配額,每年仍有數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狩獵愛好者慕名而來——如今,狩獵已經成為羅馬尼亞一項價值數千萬美元的產業。

  熊是對食物是有選擇性的,它們會翻倒垃圾箱,尋找散落的水果、巧克力和肉……逐漸養成的飲食習慣導致它們變得更加依賴人類。

  2016年10月,羅馬尼亞頒布一項法令,禁止了對棕熊、狼等大型食肉動物進行商業化狩獵。此舉得到了環保主義組織的支持,卻引發了狩獵協會和農牧業經營者的不滿。許多人認為,正是這一禁令導致棕熊數量在短短幾年內急速上升,越來越多的人熊沖突隨之而來,每年有數百名遭受經濟損失的農民向政府尋求賠償。

  于是,政府在不到一年后就修訂了禁令,允許在“特定情況下”捕殺棕熊等大型肉食動物(比如對人類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有問題的熊”)。此后,政府批準的捕殺配額更是年年上升。

  當棕熊不再只是生態問題,一切似乎更復雜了。眼下,前羅馬尼亞環境部部長、參議員坦佐斯·巴納(Tánczos Barna)正在推動一項法案,旨在通過恢復基于配額的商業化狩獵以降低棕熊數量:“因為太多人死亡,因為我們支付了太多的賠償金,因為襲擊事件正在增加,我們有責任保護百姓的生命安全!

  而他的競爭對手則表示,巴納所在的喀爾巴阡山區是全國最大的狩獵協會所在地。盡管棕熊襲擊確實是當地農民面臨的嚴重問題,獵殺棕熊也不過是“順應民意”,目的是幫助他所在的政黨在明年的選舉中贏得山區農村選民的選票。

  但獵殺棕熊真的是“順應民意”嗎?近年來,熊與人之間的沖突一直是羅馬尼亞媒體上的熱門話題,一些有關減少棕熊數量的民意呼聲與此不無關系。2022年布加勒斯特大學和羅馬尼亞切洛尼亞大學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媒體上與棕熊有關的新聞是在2016年政府頒布狩獵禁令后才多了起來。這些報道大多聚焦于人熊之間的互動與沖突,卻對狩獵、偷獵、棕熊的生態等問題提及甚少,來自科學界專家們的聲音也常常被忽略。超過一半的報道對棕熊的描述和態度都偏向負面、消極——即便是在那些棕熊并未造成任何傷害的事件中。

  “公眾如何看待棕熊,媒體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可以促進人類與野生動物的共存,或加劇未來的沖突!毖芯啃〗M這樣寫道。

  如果不考慮媒體輿論的影響,通過狩獵控制棕熊的數量能不能減少一些農民們的煩惱?過去20年來,世界各地的生物學家們不約而同地給出了相似的答案:在狩獵盛行的地方,熊會更多地進入人類居住的區域,攻擊和沖突更有可能加劇而非緩解。羅馬尼亞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創始人之一西爾維烏·奇里亞克(Silviu Chiriac)曾在接受采訪時指出:“獵人喜歡在森林深處射殺他們能找到的最大的熊。這基本上是主動選擇了獵殺那些最不可能攻擊人類的熊,那些從未接觸過文明的熊!

  那么,是不是應該繼續加大對狩獵的打擊力度以保護生物多樣性?這同樣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

  在今天的羅馬尼亞,一只棕熊的狩獵許可證能夠賣到15000歐元。高昂的狩獵費用一部分會流入林業部門和各種協會,與此相關的食宿、交通、導游、標本制作也為本地居民帶來了就業與收入。如果失去了這項重要的資金來源,當地政府、企業針對野生動物保護和管理的動力只會越來越弱,自然棲息地很可能會因過度采伐或其他人類活動而繼續縮小——為了保護棕熊,必須殺死棕熊,這像是某種隱喻,卻也是無奈的現實。

  當沖突越發升級,爭議年年持續,沒有人有完美的答案。也許是時候回到一切的原點了:羅馬尼亞的熊是不是真的太多了?

  在一個允許對野生動物進行獵殺的國家,準確統計種群的總量至關重要,但這在羅馬尼亞顯然無法實現——官方宣稱的超過6000只的總數來源于誤差極大的統計方法,科學家和環保主義者認為這一數字被嚴重夸大了,“可能真實數字低至2000只”,而狩獵團體則認為至少有超過1萬只。2021年,政府宣布將采用DNA分析的方法重新對棕熊數量進行普查,但這項工作至少需要耗時幾年才會得出初步結論。

  今年10月,哈普即將再次回到羅馬尼亞。即便已經拍攝了6年多,他仍然對棕熊的故事充滿熱情!叭绻欢ㄒㄒ粋終極目標,我想我們會一直拍攝到人類找到一個很好的方式,能夠真正與熊和諧共處的那一天。那樣,我們就可以不只是像現在這樣拍下存在的問題,也同樣可以記錄下人們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功!

  作者:符遙

  攝影:David Hup、Michiel van Noppen

  圖片編輯:張旭

  值班編輯:楊永潔

京ICP備202300116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3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边亲一边摸下面高潮视频,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色翁荡息肉欲系列小说,黑人巨茎大战欧美白妇免费